2025年7月13日至18日,日语专业2024级本科生石麓霖、李珺漪、王汝佳以及2023级本科生张叔轩在日语系主任梁艳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在樱美林大学举办的福利导航
首届日本暑期营活动。在这场深入日本真实社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同学们获益颇丰。
王汝佳:中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为期六天的日本研学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更让我在学术讲座与文化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中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日本社会的秩序与效率在这次游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机场接机的精准安排,还是每天7:45准时集合的严格要求,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观念”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大巴司机每次都会主动帮我们搬运行李,酒店工作人员的微笑服务也让人如沐春风。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差异往往藏于日常的举手投足之间。
这次游学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调整。在小组讨论中,中国学生的直抒胸臆与日本老师的委婉表达曾产生有趣碰撞;在自由活动时,我们既为日本的干净整洁惊叹,也为某些场合的过度包装感到困惑。
六天的行程短暂而充实,归程的飞机上,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从成田机场的初来乍到,到结营式上的依依不舍……每一帧画面都记录着这次游学的珍贵收获。感谢所有老师的悉心安排,也感谢同伴们的互相扶持。这段跨越山海的学习之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也让我对中日文化的未来交流充满期待。
李珺漪:在俳句中感受东方智慧
六天的日本暑期营行程像串起的珠链,樱美林大学的课堂是温润的玉——教授讲起跨文化沟通时,窗外的樱花树影落在笔记上,连观点都带着柔和的弧度。
聆听张平教授的《日本古代诗歌——俳句的特点及形成、发展过程》讲座,如推开一扇通往日本古典文化幽径的门,让我收获颇丰。
俳句作为日本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独特形式,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简洁的结构却承载着深厚内涵,被赞为“世界上最短的诗”“东洋的珍珠”。其起源与中国古代汉诗渊源颇深,是汉诗绝句经日本化发展而来,这一文化交融的历史,瞬间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
讲座中张教授列举松尾芭蕉的俳句经典:“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闲寂古池旁,蛙入水中央,悄然一声响 )。在这简短十七音里,古池的静谧、青蛙跃入的动态、水响的清脆,瞬间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无过多修饰,却将自然的微妙变化与刹那间的生命律动精准捕捉,让我深刻领悟到俳句崇尚简洁、含蓄、雅淡的艺术风格。
除了形式与自然主题,俳句还蕴含着日本独特的美学理念与哲学思考。许多俳句源于佛教传统,追求突然的直觉顿悟,摒弃冗长的理性推理,引导人们在自然万物中感受“侘寂”之美,从刹那间定格永恒 。
这场讲座,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体验。它让我明白,俳句虽短,却浓缩着日本的历史、自然、审美与哲学,是日本民族精神世界的生动映照。于我而言,这是对日本文化认知的全新起点,未来我愿继续探寻俳句之美,挖掘更多藏在这简短诗句里的东方智慧。
石麓霖: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与挑战
2025年7月13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利导航 首届日本暑期营活动。六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日本语言、文化、经济与社会,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与挑战,是一次极具价值的人生经历。
研学的第一站是东京。刚到达成田机场,迎接我们的是樱美林大学的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笑容,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7月14日上午,我们参加了题为“日本语言文化拾零”的讲座。樱美林大学杨光俊副校长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日语的演变及其在日本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这让我对日语中特有的表达“空気を読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天下午,樱美林大学举行了欢迎会,带领我们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浓厚的学术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日本同学们的交流,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外语时不仅要重视语言本身,更要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背景。
本次暑期营精心设计了涵盖语言、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多维度的10场高水平讲座。日语系师生作为核心学员全程投入,在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中日教育交流、经贸合作前沿、人工智能应用及日本音乐文化等议题上,与日本顶尖学者、行业领袖及文化名家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学子们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与求知热情,不仅踊跃提问、积极研讨,更将课堂所学即时融入中日比较视角,深化了对日本社会深层逻辑的理解。这些系统化、前沿性的知识输入,极大地拓宽了国际视野与学术格局,为未来有效开展高层次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与对话自信。
7月15日的课程聚焦于“日本经济与商业”以及“日本音乐与文化”。通过讲座,我了解到战后日本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福利导航重建经济,并逐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下午的音乐文化课程更是让我感受到日本人如何通过传统与现代音乐形式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美的敏感和传承文化的自觉,令我深受启发。
7月16日的课程围绕“日本历史与文化”展开,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日本社会的形成与变迁,尤其是明治维新、战后重建等重要历史节点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下午我们前往东京市内,实地考察了日本的多面社会。从表面繁华到背后隐藏的问题,这次社会调研让我意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背后都有其复杂性,而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具备批判性与多元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天,我们聆听了关于“日本AI”的讲座。这不仅让我了解到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与前沿发展,也引发了我对人文与科技如何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我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更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意义。日本社会的精细、敬业与对传统的尊重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加自律、自觉、自信。
张叔轩: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
本次暑期营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不仅让我们从课堂上学习到了多元的专业知识,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带给我们很多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聆听了多位专业人士的讲座,涵盖了经营学、音乐、艺术以及俳句等领域。尤其是经营学讲座,深入探讨了日本企业管理的独特之处,使我们了解到日本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此外,讲师还分享了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细管理和创新思维,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在日本的发展。这些内容激发了我对于未来从事国际化职业的兴趣。
在实地考察环节,我们参观了桔梗信玄饼工厂,亲眼见证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了解到,尽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很多传统工艺仍然被保留下来。这让我意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它们可以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更是一次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了解到日本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并通过这种平衡推动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借鉴世界各地的经验,不断拓宽视野。这次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将激励我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理解世界。